小王最近很苦恼。
每天早上起床后不到15分钟,他就会感到头痛难忍,但只要一躺下,头痛就会慢慢缓解。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,他去过好几家医院,做了各种检查,却始终查不出原因。
"医生说可能是偏头痛,或者是心理压力太大。可是吃了偏头痛的药也不管用,心理医生也看过了,还是没好转。"小王无奈地说。
其实,小王可能患上了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——自发性低颅压(SIH)。这是一种因脑脊液意外"泄漏"引起的疾病,虽然不常见,但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,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自发性低颅压?为什么会出现这种"站着疼、躺着不疼"的怪异现象?又该如何诊断和治疗呢?
一、什么是自发性低颅压?
自发性低颅压是一种由于脊髓部位脑脊液发生泄漏导致的疾病。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,每年大约每10万人中有3-4人会患上这种疾病,其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两倍,多发生在24-73岁之间,平均发病年龄37.5岁。
二、为什么会"站着疼、躺着不疼"?
要理解这个现象,我们不妨把人体的脑脊液系统想象成一个装满水的气球。
正常情况下,无论气球处于什么位置,里面的压力都能保持相对稳定。但如果气球有了一个小孔,当气球竖立时,底部的压力会增大,顶部会形成负压。这就像我们站立时,脑脊液会因重力作用向下流动,导致大脑周围的压力降低。
在医学上,我们把这个现象解释为"静水等压点(HIP)"发生改变。简单来说,就是因为脑脊液泄漏,导致站立时大脑周围的负压增加,牵拉了敏感的神经和血管,从而引起头痛。而一旦躺下,压力重新分布均匀,症状就会缓解。
三、除了特殊的头痛,还有哪些症状?
像李阿姨的例子就很典型。这位56岁的患者最初以为自己只是普通头痛,直到出现耳鸣、听力下降、恶心等症状才引起重视。经过详细检查,才发现是自发性低颅压引起的并发症。
常见的症状包括:
1. 直立性头痛(最典型的症状)
2. 恶心呕吐
3. 听力改变或耳鸣
4. 视觉模糊
5. 颈部疼痛
6. 平衡障碍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,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,如硬膜下血肿、脑静脉血栓形成,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。
四、如何诊断自发性低颅压?
诊断这种疾病并不容易,往往需要多种检查手段结合:
1. 详细的病史询问
医生会特别关注头痛的特点,尤其是与体位变化的关系。
2. 影像学检查
包括核磁共振(MRI)、CT等,可以发现一些特征性改变。
3. 脑脊液压力测定
虽然叫"低颅压",但有些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可能是正常的,这使得诊断更具挑战性。
资料显示,阿拉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+”,债券期限6年(本次发行的可转债票面利率为第一年0.4%、第二年0.7%、第三年1.2%、第四年1.8%、第五年2.5%、第六年3.0%。),对应正股名阿拉丁,正股最新价为14.6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2年9月21日,转股价为19.99元。
五、如何治疗?
治疗方案通常分为三个层次:
1. 保守治疗
- 卧床休息
- 补充水分
- 服用咖啡因等药物
2.硬膜外血贴治疗
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注射到硬膜外腔,形成"补丁"堵住漏洞。
3.手术治疗
对于定位明确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,可能需要手术修补。
六、预防和注意事项
虽然自发性低颅压往往无法预防,但了解以下几点很重要:
1. 出现持续的体位相关性头痛时要及时就医
2. 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等加重症状的活动
3. 保持充分休息和适当的水分摄入
4. 规律随访,防止复发
温馨提示:本文仅供参考168股票配资网,具体诊疗方案请遵医嘱。
发布于:北京市